為什么 Web3 永遠有著令人著迷的魔力?
一轉眼 2023 年已經過去。回顧過去的一整年,Noah 有很多想要聊的。
因為去年一直是熊市,Web3 圈里做什么都賺不到錢,剛好風口轉移到了 AI 上面,所以 Noah 主要的精力就都拿去搞 AI 了。如今牛市回歸,我也該重新啟程,繼續深耕 Web3。
從 23 年 5 月份開始,整個 Web3 圈子所有的關注點都在銘文上。很多人天天跟著打銘文,運氣一般的,資產也翻了幾倍。實力強的,資產可能翻了幾十倍都不止。我身邊就有位互聯網大廠辭職出來全職搞 Web3 的大佬剛晉升 a8.5 行列,實現了財富自由,正在準備手續移民迪拜。前些日子去北京參加活動,順道探望了他。聊了很多,觸動很大。剛好前幾天,我們群里又出了一位 a9。說實話我是有點羨慕的,我在 AI 圈子里賺的那點小錢拿過來就有點顯得微不足道了。
2621704423334_.pic.jpg
有些朋友可能不知道 a8.5、a9 是啥。那我就簡單科普一下。這是互聯網圈資產分層的一種標準和計量方式,不過不是什么官方術語,你可以理解成俚語。a 是 Asset 的縮寫,表示資產。后面的數字代表 0 的位數,a1 就是 10 塊、a2 就是 100,依此類推。小數點代表前面的數字,比如 a8.5 就是 500000000,a8.6 就是 600000000。
Pasted image 20240105111233.png
言歸正傳,雖然大家都知道銘文賺錢,但是很多人卻搞不懂銘文到底是個啥。所以我想寫一篇文章給大家科普一下今年來 Web3 圈子里的一些新動向,包括銘文、BRC20、ARC20 等。
需要注意一點,本文只做技術科普,不包含任何銘文推薦或者打銘文教程。
代幣發展史:BRC20 之前,比特幣網絡是怎么自定義代幣的?
我們首先要聊聊代幣的發展史。
Web3 里的貨幣,通常會分為兩類。
一類是原生幣,比如比特幣和以太幣。它們分別是建立在自己的鏈上的代幣。和現實中的法定代幣非常像。你可以把比特幣網絡和以太坊網絡理解成是中國、美國。那比特幣和以太幣就可以理解成是人民幣和美元。
第二類是以 ERC20 為代表的自定義代幣。這種代幣不需要自己去搭建一個完整的區塊鏈網絡,而是依托于已經存在的區塊鏈網絡。而發布一個自己的代幣,成本非常低,在合約不復雜、網絡不擁堵的情況下,可能只需要 2、30 U 就夠了,也就是一百多塊人民幣。所以在 Web3 中,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代幣。如果和現實中的事物作比較的話,我們可以把銀行或者類似金融機構的支票比作這種代幣。銀行不需要建立一個國家才可以開支票,而是在國家法律允許的范圍下就可以開支票。這樣講你應該就很容易理解了。
Pasted image 20240105113840.png
Pasted image 20240105113847.png
雖然世界上第一個原生代幣是比特幣,但是創造出自定義代幣的,卻是以太坊。在比特幣出現的很多年里,一直都沒有類似智能合約的東西出現,也就沒有支持自定義代幣的能力。
但是比特幣有一種類似自定義代幣的玩法,叫做染色幣 Colored Coin。
染色幣是怎么玩的呢?
舉個例子,Sat 是比特幣最小的組成單位,1 億個 Sat 組成了 1 個比特幣。我們可以把 1 Sat 定義為 1 美元。那么 1 個比特幣的價值就變成了 1 億美元。但是我們只是定義代幣的價值是沒意義的,因為隨便一個人都可以指定某個代幣的價值。最主要的是要有公信力。那怎么才能有公信力呢?很簡單,就是在鑄幣時,拿出和定義的價值相同的貨幣。比如我們要鑄造 1 比特幣,那么就要抵押 1 億美元作為擔保。只要有這 1 億美元存在,那么我們鑄造的這枚比特幣,就價值 1 億美元。
這種做法就叫染色幣。我再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可以理解成在一張普通的 100 元人民幣上拿彩筆涂上顏色,然后再給銀行存入 1 億人民幣,告訴所有人,只要拿這張鈔票來換錢,就可以兌換 1 億人民幣。那這樣,這張 100 的人民幣就變成了 1 億人民幣了。
Pasted image 20240105114711.png
聽上去似乎很巧妙,但這個做法也有很多 Bug。
首先沒有任何人或者機構可以保證鑄幣的人真的交了這么多抵押,因為 Web3 中沒有中心化的機構。所以必須依靠現實中的結構,那這樣又違背了 Web3 的思想。所以這種做法不會得到人們的認可。
其次,區分哪枚比特幣是染色幣也很麻煩。因為所有的比特幣都是一摸一樣的,比特幣網絡沒方法區分染色幣。所以得有一個比特幣外部的賬本來去跟蹤這枚比特幣的交易記錄,來確認這 1 億個 Sat 都在哪些人手里。因為錢總是要花的嘛。你比如說之前我們舉的例子中,100 人民幣拿出去花,可能很快就被分散到幾百個人手里了,而這些人手里的部分染色幣還是持續在交易流通的。可以想像追蹤染色幣是多么麻煩。
麻煩是麻煩點,不過在那個時代染色幣幾乎是唯一的做法。
2014 年,Tether 公司通過染色幣的方式發行了第一代 USDT。Tether 公司每發行一枚 USDT,都會保留 1 美元的資產儲備。不過很多人都認為 Tether 公司沒有那么多儲備,而且 Tether 公司的很多儲備都不是現金,而是等價的黃金、債券和商業票據等等。而這些東西的價格又都有波動,所以這就讓這件事變得很復雜了。
Pasted image 20240130034706.png
我們再聊聊 USDT 當時所用到的技術。比特幣腳本中有一個 OP_RETURN 的字段,它是用來存儲非交易數據的,有點像我們用微信、支付寶轉賬時的備注。雖然比特幣自身的可擴展性非常有限,但是人們的智慧是無限的,很快就有人用 OP_RETURN 構建了一個協議 Omni Layer。這種協議就是利用 OP RETURN 來記錄資產的交易和持有情況,實現了依附于比特幣網絡來發行自定義代幣的能力。USDT 就是使用 Omni Layer 發行的代幣。
不過 Omni Layer 的染色幣生態和 ERC20 代幣生態相差甚遠。為什么呢?我總結的主要原因有 4 點:
可擴展性方面:Omni Layer 的能力極其簡單,只能發幣。以太坊支持的智能合約更加靈活,可以開發應用。開發者生態方面:以太坊有龐大的開發者社區,生態中有大量豐富的開發工具、框架,比如 Truffle、Hardhat 等等。Omni Layer 沒有這么大的活躍度。對于鏈的可控性和發展路線:以太坊的可擴展性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有著明顯的升級路線。Omni Layer 完全依賴于比特幣網絡的限制。社交媒體營銷:以太坊在營銷方面做的很好,特別是 17、18 年 ICO 浪潮,ERC20 得到了大量的曝光和宣傳,也成了一種行業內的標準。Omni Layer 在這一點上做的一般般。
我之所以講染色幣和 Omni Layer,主要是想告訴大家,ERC20 并不是以太坊的首創,自定義代幣也不是以太坊憑空發明出來的。在此之前已經有大量的失敗者。不過歷史記住的,只有站在頂峰上的成功者。接下來我們再來聊聊 2023 年最大的成功者:BRC20。
Ordinals 協議不就是 NFT 嗎?
不過技術是一直在發展的。
在經過 2017 年的 SegWit 升級(也就是隔離見證)和 2021 年的 Taproot 升級后,比特幣有了兩個非常關鍵的能力升級,分別是可以透過分離見證數據允許單一區塊容納更多信息和更加靈活和擴展性更強的腳本支持方式 P2TR。這兩個關鍵能力讓大家對比特幣網絡有了更多想象空間。
在 22 年 12 月,出現了一種叫做 Ordinals 的協議。它給每個 Sat 進行編號,賦予一個獨一無二的 ID。并且會在交易中跟蹤它們。任何人都可以通過 Ordinals 協議給 Sat 附加額外的數據,這些數據可以是文本、圖片、視頻等等。
這么你說你可能覺得很熟悉對不對?這不就是 NFT 嗎?
沒錯,Ordinals 的創始人 Casey Rodarmor 在創造 Ordinals 之初就是想基于比特幣網絡做一種類似 NFT 的東西。因為比特幣網絡是最古老、具有最強共識的區塊鏈,在 Web3 的世界里無人可以撼動它的地位,包括以太坊。所以在比特幣網絡上存儲一些永恒不變的東西
Ordinals 協議的代碼是開源的,托管在 Github 上,這是開源倉庫的地址:Ordinals。
Ordinals 協議的文檔: https://docs.ordinals.com/。
如果一直這么發展下去, Ordinals 很可能會淹沒在 Web3 數不清的項目海中,也就沒有后來的 BRC20 和銘文生態了。大家也就沒方法去財富自由了。
BRC20 的誕生和 Ordinals 的分歧
轉折點發生在 2023 年 3 月 8 日。一個叫做 demo 的開發者基于 Ordinals 協議推出了一個叫做 BRC-20 的東西。BRC-20 是一種定義了一些標準接口的代幣,實現了在比特幣網絡上進行自定義代幣的部署、鑄造和轉賬。
為什么叫 BRC20 呢?因為這個時候大家都已經知道 ERC20,相比于自己取一個名字,還不如直接把 ERC20 的名字搬過來用,這樣可以蹭一波 ERC20 的熱度。而 BRC20 本身的性質和 ERC20 也比較像,所以也很容易被大家從名字中理解 BRC20 具體在做什么。不過這個行為也讓不少人吐槽 BRC20 是一種山寨幣。實際上 Web3 世界里沒有什么山寨可言,只要有共識,那就是有價值。
demo 發行的第一個 BRC-20 代幣的代號叫做 ORDI。按照我目前寫文時的行情來看,ORDI 的市值是 126 億人民幣,單價是 600 人民幣。比昨天漲幅 10%。
從 ORDI 出現,到發展到 100 多億的市值,只用了半年多時間,這在 Web2 的世界里是難以想象的。這也是 Web3 令人著迷的地方。所以在去年我就說了,Web3 是普通人跨越階層最大的機會。
如果你在 5-6 月份或者 10-11 月份開始打銘文,即使閉著眼睛亂打,現在估計資產也能翻幾十倍都不止。如果你有幸重倉打了 ordi、sats、rats、mice 這些百倍、千倍銘文,那么你就能體驗到 20 世紀賺錢最快的方式。毫不夸張地說,這種賺錢的方式比搶銀行來得還快。
回到 BRC20 代幣的故事上,有一個奇葩的事情。ORDI 代幣的發起人 demo 打了 1000 個代幣,現在大概價值 60 萬,而作為 Ordinals 協議的發起人 Casey,卻一個 ORDI 代幣也沒有,所以 Casey 曾經找 demo,讓他把 ORDI 代幣介紹中關于 Ordinals 的東西全部刪掉。這里還有個烏龍事件,幣安在上線 ORDI 代幣的時候也是把代幣官網和 Ordinals 協議進行了鏈接,同樣被 Casey 澄清。
講完 BRC20 的故事,我們再看看他在技術上是怎么實現的。
Demo 為代幣制定了一套特定格式的 JSON,通過 Ordinals 協議把數據銘刻在比特幣網絡上,然后通過鏈下的索引平臺來記賬。
它的 JSON 格式如下:
{ "p": "brc-20", "op": "deploy", "tick": "ordi", "max": "21000000", "lim": "1000", "dec": "18"}
非常簡單對不對?
它的每個 key 的含義如下:
p,必選參數,Protocol 的縮寫,幫助系統識別是否為 brc-20 代幣。op,必選參數,Operation 的縮寫,只能是 deploy、mint 或者 transfer 三者之一,表示不同的事件。tick,必選參數,Ticker 的縮寫,brc20 代幣的唯一標識,4 個字符。max,必選參數,最大發行量。lim,可選參數,Mint limit 的縮寫。鑄幣的限制。dec,可選參數,Decimals 的縮寫,代幣的精度,默認是 18。
這種方式雖然很簡單有效,但也有很多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兩個問題,一是非常依賴鏈下的索引平臺,中心化很嚴重。二是會創造太多垃圾交易。
Ordinals 協議的挑戰者:Atomicals 協議
Atomicals 協議和 Ordinals 協議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 Ordinals 協議從來沒想到過會有 BRC20 的存在,所以也就沒有 BRC20 代幣標準。
Atomicals 協議從事實中吸取經驗,直接定義好了 ARC-20 代幣標準。并且還提供了很多用例。
經過社區對 Atomicals 更多了解之后,才發現 Atomicals 的強大之處,他考慮和設計了非常多的場景和功能。并擴展了比特幣的很多功能,支持更廣泛的應用,比如社交、游戲和身份驗證等。
相比較 Ordinals 更加完善和完整。
從這個時候開始,Atomicals 和 ARC20 的生態也開始逐漸崛起,成為了 Ordinals 協議有力的競爭者。
Atomicals 的出現又讓 Noah 回想起了當時的以太坊。現在 Ordinals 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曾經的比特幣。
雖然目前最具影響力的是 Ordinals 協議和 Atomicals 協議,但實際上除了這兩種協議之外,還有很多優秀的協議。
比如在 Atomicals 協議發布一個星期后,Ordinals 協議的作者 Casey 通過 X 說出了創建 Runes 協議的想法,Runes 協議和 Atomicals 類似,也是基于比特幣 UTXO 技術的,它主要目的是為比特幣創建一個良好的同質化代幣協議。隨后就公布了 Runes 協議的文檔。雖然文檔出來了,但是協議的正式推出還遙遙無期。畢竟 Casey 目前還有很多精力在維護 Ordinals 協議上面,應該沒有那么快。所以目前 Runes 僅僅是個概念協議,即使上什么都沒有。
而前些日子有個銘文叫做 RunesAlpha 很火熱,其實也是蹭 Runes 的流量,和 Runes 毫無關系。但是大家仍然非常拼命的去打,很快就打完了。連 Noah 也跟著打了不少。
也不是說大家沒有分辨能力,只是怕和財富錯過而已,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得及仔細推敲。這里也能反映出 Web3 圈子里面的一大問題,那就是跟風嚴重,大家的腦子基本上都被 KOL 們拉著走。堅持保持理性的人,在速度上又必然會跟不上,也就不適合目前變化莫測的銘文市場。只能走長期價值主義,短期賺快錢的能力不足。
在 Runes 文檔發布不久之后,還有非常多優秀的協議誕生。
比如另一位非常知名的比特幣生態圈開發者 Benny 又基于 Runes 協議推出了 Pipe 協議。比特幣生態中非常出名的閃電網絡實驗室也推出過 Taproot Assets 協議。它們都有自身的優勢以及潛在的風險。因為協議太多,在這里我就不一一展開介紹了。后面有機會再給大家分析。
這篇文章到了尾聲,似乎還沒有提及到銘文和符文。
其實我們一直都在提,BRC-20、ARC-20 這種將代幣信息銘刻在隔離見證數據里的做法,都屬于銘文。所以整天在講的打銘文其實就是買 Token。
符文是 Runes 協議中提到的概念,他們會把代幣信息銘刻在 OP_RETURN 里,所有 Runes 協議下的代幣都屬于符文。
就是這么簡單。
最后 Noah 想說,想在 Web3 上賺錢,未必需要很懂技術,你也可以靠運氣。但是從技術邏輯上去思考,才能看清楚每個敘事的底層邏輯,提升財富增長整體的穩健性。畢竟在 Web3 里面想賺錢就一定要投資,而投資的兩個基本原則又是保本和不懂勿碰。所以這也是我們要深度研究各大協議的根本原因。
Noah 是「人人都會 Web3 社群」和「bc1 社區」的發起人和組織者,目前社群規模有幾千人,聚集了 Web3 行業中的精英人才(技術為主、賺錢為輔),旨在幫助大家在 Web3 的世界里少走彎路,避免成為 Web3 世界里的小韭菜,而是成為割韭菜的鋒利鐮刀。如果你對 Web3 技術感興趣,想尋找一份遠程工作,或者想在 Web3 的世界里擼毛賺錢,歡迎添加 Noah 的微信(在個人簽名),進群交流學習。
Ordinals 協議發布 3 個月后,另一個匿名開發者注意到了這個極具潛力的協議,經過一番研究,他發現了 Ordinals 的一些缺陷和局限,并且認為自己可以改正和優化這些問題。于是二話不說直接開始干活。
沉寂半年之后,他開發出了 Atomicals 協議,并在 9 月份公布了這個協議。
Atomicals 協議最大的變化是改善了 BRC20 中心化鏈下索引問題,利用比特幣的 UTXO 模型,把每個 Sat 的 UTXO 代表成一個特定的 Atomical 代幣,這樣允許在比特幣網絡上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創建和管理復雜的代幣。同時還用 POW 來增加鑄造過程的公平性和去中心化。
由于 Atomicals 協議把 1 Sat 當作 1 Atomical 代幣,也就符合了我們最開始提到的染色幣模型。
這是 Atomicals 協議的文檔地址: https://docs.atomicals.xyz/ ,其中詳細介紹了 Atomicals 的架構、運行模式以及各種應用場景。
Atomicals 協議的源代碼是由多個項目組成,分別是索引服務器、命令行和 JS 庫以及 Http Web 代理。這是 atomicals 的 GitHub 賬號在這里:Atomicals,你可以在它們的主頁里查看具體的項目。
9 月 21 日,基于 Atomicals 協議的第一個代幣 ATOM 發行了,然后不到 5 個小時就被人挖光。
相關閱讀推薦
最新資訊
最新游戲
開心消消樂2025最新版
查看生存戰爭2無廣告版本
查看攀爬俠老版本
查看無極限飆車2中文版
查看決斗之城華為版
查看賽爾號星球大戰官方正版
查看人渣scum單機版
查看公主連結Re:Dive2025最新版
查看越獄模擬器3D
查看熱門文章